一、精準定位
裝配式綜合管廊模具施工起始階段,精確的定位工作是后續工程順利開展的基石。利用全站儀這一高精度測量儀器,通過坐標定位的科學方法,精準測定出箱涵的軸線位置,明確其進出口的準確方位以及中心所處坐標點。這一系列精細操作確保箱涵在空間上的布局完全符合設計規劃,為后續施工環節提供可靠的基準參照,有效避免因定位偏差導致的結構錯位、連接不暢等問題,保障整個裝配式綜合管廊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性。
二、基坑開挖要點
水位與積水控制: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嚴格把控地下水位至關重要。水位必須穩定維持在基礎底面以下,確保基底始終處于干燥狀態,杜絕積水、泡水現象。一旦基底受水浸泡,土壤結構強度將大幅降低,可能引發基底軟化、塌陷等嚴重后果,直接威脅管廊基礎的穩定性與承載能力,所以從開挖伊始就要做好排水降水措施,保障施工環境安全可控。
人工精細修整:當基礎開挖至距離基底約 30cm 時,此時需轉換施工方式,由人工接手進行最后的修整作業。人工操作憑借其精細度,能夠最大程度避免機械開挖對基底地質層造成擾動。基底地質層作為承載整個管廊結構重量的關鍵支撐,其原始狀態的完整性直接關聯到基礎的長期穩定性,稍有擾動都可能在后續使用過程中引發不均勻沉降等隱患,故而這一環節的人工精細修整不可或缺。
多重檢測驗收:
人工修整完畢后,隨即開啟全面的復檢流程,對基底軸線、高程以及平面尺寸進行細致核對。這些參數不僅關系到管廊的安裝精度,更影響到其內部各類管線的鋪設與連接順暢性,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在后續施工或運營階段引發連鎖問題,所以必須確保各項參數精準無誤。
經自檢合格后,邀請監理、設計、甲方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驗槽工作。各方憑借專業視角與職責要求,從不同維度審視基底質量,只有在獲得各方一致認可,確認基底質量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步工序。
緊接著,對基底進行承載力試驗,依據箱涵施工圖明確要求,該箱涵的地基基本承載力必須達到 {σ}≥200 kPa。這一指標是衡量基底能否安全穩定承載管廊結構荷載的關鍵量化標準,通過科學嚴謹的試驗方法獲取精準數據,為管廊基礎安全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三、特殊地基處理
對于原始建基面土層承載力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的部位,需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首先,在疑似問題區域現場挖取探坑,深度與范圍依據地質勘察資料及現場經驗綜合確定,旨在精準探明土層實際狀況。隨后,由隱蔽工程聯合驗收組,集合地質、設計、施工、監理等多領域專業人員,趕赴現場進行實地勘察研究。基于詳實的勘察結果,共同商討提出具體、可行的處理方案,涵蓋換填、加固等多種技術手段。在實施處理過程中,現場監理全程旁站監督,嚴格把控每一道工序質量,確保處理措施按方案精準落地。只有當處理后的地基完全滿足設計要求,各方再次聯合對隱蔽工程進行細致驗收,簽署隱蔽驗收質量等級簽證,為后續裝配式綜合管廊模具安裝及整體工程推進筑牢根基。